中國建筑遮陽產品的發展起步于二十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上海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上海第一幢全透明玻璃幕墻大廈----聯誼大廈全部采用進口的垂直百葉窗簾遮陽后,國內一些企業紛紛引入國外遮陽產品,同時研發國內遮陽產品,生產各種窗簾成為一種發展趨勢,遮陽行業也因此起步發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50189-2005)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和上海市人民政府2005年第50號令關于上海市建筑節能管理辦法,為了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要求新的建筑物必須采用建筑節能措施和使用遮陽產品。尤其是上海2010年將舉辦世博會,各種活動場館的建造,對遮陽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然而,由于我國目前缺少遮陽產品標準、技術規范和管理制度等,嚴重影響了遮陽行業的發展。為此,本報告在我國廣泛采用建筑節能措施和推廣使用建筑遮陽產品的前景下,試圖對行業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作調查研究,從中找出加強行業管理、規范市場的對策、措施和辦法,以促進遮陽行業的健康發展。一、行業發展現狀:
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初始階段。遮陽產品自古就有。但在改革開放之前,由于當時的中國是一個物質貧乏的社會,老百姓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求都無法完全滿足,對于象遮陽這樣更高一層的生活要求自然無從談起,所以那時老百姓對遮陽的理解無非就是“一根鉛絲一塊布,擋住太陽就算數”,根本就沒有科技、藝術和人文的概念。貧困的經濟、落后的觀念和慘淡的生產經營,這些就是中國遮陽初始階段的寫照。那時,中國遮陽就象荒漠中難得一見的植物,沒有人會意識到它有朝一日會發展成為一片綠洲。
萌芽階段。80年代改革開放,春潮涌動,中國的社會經濟突飛猛進,中國人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這時,老百姓對居住環境產生了新的要求,對遮陽也產生了新的認識。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塑料百葉窗簾和鋁合金橫百葉簾相繼出現在中國市場,走進千家萬戶,中國遮陽行業開始閃現星星之火。但那時的遮陽生產還完全處于手工作坊模式:兩三個人,湊四五百塊錢,租二三十平米店面,一家窗簾店就開出來了。設備差,資金少,規模小,是當時的普遍狀況。但無論如何,中國遮陽行業進入了萌芽階段,那一顆顆幼小而倔強的綠芽,拉開了一個遮陽新時代的帷幕。
發展階段。時間的車輪行進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黃浦江畔矗立起了上海第一幢玻璃幕墻大廈,聯誼大廈。而更讓從事遮陽業的人激動與興奮的是,聯誼大廈全部采用進口的垂直百葉簾。若干年后,可能很少有人會記得聯誼大廈,但對于我們上海遮陽行業的同仁而言,這卻是一個里程碑,因為從那以后,引入國外遮陽產品,研發國內產品,成為一股浩蕩潮流。在上海、在中國,嶄新的遮陽企業、商店雨后春筍般建立。垂直百葉簾、卷簾、木百葉簾等各種各樣的遮陽產品風靡全國大中城市。二十世紀的最后十年,中國遮陽技術逐漸成熟,產業逐漸壯大,整個行業處于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成熟階段。中國遮陽行業的發展始終和建筑業的發展緊密相關,同時也緊跟著國際遮陽業的發展步伐。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的持續蓬勃發展,中國人對于居住環境的人文要求進一步提高,繼續推動遮陽業向前發展。而玻璃幕墻建筑的大量建造,又開創了中國遮陽行業的另一塊新天地——工程建筑遮陽。電動裝置和智能控制系統的大量應用,遮陽龍頭企業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遮陽行業已經趨于成熟。
從參加遮陽行業專業R+T展覽會的情況看,6年前沒公司出國去正式參加。06年春天到德國參加的有15家企業,06年在上海參加的R+T展覽會有184家。可見遮陽企業發展的速度較快。